甘孜日報 2017年04月11日
中國和澳大利亞研究機構3日在新一期美國《國家科學院學報》上報告說,他們發(fā)現了藏族人適應高原環(huán)境的更多基因秘密。
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,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平原上的40%左右,紫外線強度也比平原地區(qū)高出約30%,再加上氣候寒冷干燥,食物資源匱乏,因此被稱為“生命禁區(qū)”。先前研究發(fā)現,EPAS1和EGLN1基因的變異會阻止藏族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升高,從而降低了高原疾病發(fā)生的風險。
為進一步探究藏族人適應高原環(huán)境的原因,中國溫州醫(yī)科大學的瞿佳、呂帆、金子兵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楊劍等人合作,對青藏高原地區(qū)的藏族人群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(guī)模的遺傳學研究。
研究人員在比較3000多個藏族個體和2000多個平原漢族個體的基因組后發(fā)現,MTHFR、RAP1A、NEK7、ADH7、FGF10、HLA-DQB1與HCAR2這7個基因在藏族人適應高原環(huán)境方面發(fā)揮了作用。
例如,MTHFR變異會提高藏族人體內的葉酸含量。由于高紫外線會破壞葉酸,MTHFR變異可能是藏族人適應高原地區(qū)高紫外線的結果。研究人員表示,新發(fā)現的這些基因對理解高原適應的遺傳機制有重要意義。
研究還發(fā)現,藏族與彝族、納西族及土族的遺傳關系最近,而這些民族的人群大部分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側,這進一步支持了藏族人群是從東部內陸向西遷移的假說。
此外,研究借助大規(guī)模全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(tài)性數據,推測藏族與漢族祖先“遷徙分開”是在4700多年前,這和最近的考古證據也吻合。
報告作者之一、昆士蘭大學楊劍教授對新華社記者說,高原適應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,參與的基因應該很多。先前研究的樣本量普遍較小,僅包含幾十個或上百個個體,因而只能檢測到一兩個基因。本次研究采取了大樣本的群體遺傳學試驗,大大提高了檢測功效,但今后研究還需更大的樣本量。(據新華社電)
最新消息